红外截止滤光片--智能影像技术的“隐形守护者”

2025-03-21 派大星

红外截止滤光片--智能影像技术的“隐形守护者”

(图源网络,侵删)


在智能手机摄像头、数码相机发展蓬勃的时代,不管是摄像还是安防监控,其背后都隐藏着一些看似不起眼却能发挥巨大作用的镜片,这些看似小巧不起眼的光学元件,却担负着如同影像世界的“守门人”的作用,它就是红外截止滤光片(IR Cut Filter),不管是昼夜交替的监控摄像头,还是让手机、相机拍出色彩真实照片的镜头,都离不开它的身影。


 红外截止滤光片


一、红外光的“双刃剑”:为何需要IR Cut?

自然界的光线不仅包含人眼可见的400-700nm波段(可见光),还有大量不可见的红外光(>700nm),我们都知道,传统图像传感器(CMOS/CCD)对红外光极为敏感,若未经处理,红外光会与可见光混合成像,导致画面色彩失真(如绿色偏紫、白色泛红)等现象,这种现象在强光环境下尤为明显,尤其是晴天拍摄绿叶时,叶片可能因红外干扰失去真实色彩。  

 

此时,IR Cut滤光片的作用就呈现出来了,通过其表面镀制的特殊膜层设计,实现精准阻隔700nm+红外光波段,使得可见光无干扰进入传感器,从而还原真实的色彩表现。现代多数智能手机摄像头之所以能呈现所谓的“所见即所得”效果,都离不开这片毫不起眼的红外截止滤光片的精密调控。  

 IR CUT切换器

(图源网络--IR CUT切换器)

二、昼夜切换--“智能之眼”带领夜视革命

如果说白天IR Cut的任务是“拦截干扰”,那么夜晚它则摇身一变成为“暗夜视界的开关”。在许多安防摄像头和高端手机搭载了一种叫IR-CUT的双滤光片切换系统,通过机械切换或电子控制,内部由一块全光谱滤光片和一块红外截止滤光片组合,白天阻隔红外光开启红外截止滤光片模式,晚上需要红外光(可控光源)辅助补光成像则移除红外光开启全光谱模式。

 

这一过程如何实现夜视?  

1. 移除IR Cut:允许传感器接收红外光,扩展感光范围

2. 红外补光:发射人眼不可见的850nm或940nm红外光,照亮场景。  

3. 黑白成像:传感器利用红外反射信息生成高对比度的灰度图像。  

 

例如,华为、小米等手机的“超级夜景模式”便依赖这一技术,即便在极暗环境下,也能捕捉到清晰的轮廓与细节;而海康威视的监控摄像头则通过IRCUT昼夜模式切换,实现24小时无间断高清监控。  

 超级夜景模式

(图源网络,侵删)

三、技术挑战与创新:从“固定”到“智能”

早期的IR Cut滤光片多为固定式设计,但用户对影像的需求日益复杂,推动技术不断升级:  

动态切换技术:通过微型马达或液晶材料(如LC Filter)实现滤光片的毫秒级切换,兼顾白天色彩与夜间感光。

多光谱融合:部分高端手机(如iPhone)将IR Cut与近红外(NIR)滤光片结合,白天过滤红外干扰,夜间利用NIR波段进行人脸识别或3D建模。  

AI算法加持:通过机器学习优化红外与可见光的数据融合,减少噪点并提升夜拍画质。  

 

AI算法加持

(图源网络,侵删)

四、消费电子中的“隐形赛道”

随着智能手机摄影内卷加剧,IR Cut滤光片已成为厂商比拼影像实力的“隐形战场”:  

材质升级:从传统蓝玻璃升级至多层纳米镀膜,透光率可达95%以上(如大疆无人机的镜头滤光片)。  

超薄化设计:OPPO Find X系列采用厚度仅0.3mm的IR Cut滤光片,为手机轻薄化腾出空间。  

场景定制化:运动相机(如GoPro)针对水下拍摄定制防水型IR Cut滤光片,减少红光衰减导致的偏色问题。  

 

智能手机摄影

(图源网络,侵删)

未来趋势:从影像到泛传感应用

IR Cut技术的潜力不仅限于成像。随着消费电子向多传感融合演进,它正拓展至更广泛的领域:  

健康监测:智能手表通过IR Cut滤光片分离血氧检测用的特定红外波长,提升测量精度。  

自动驾驶:车载摄像头利用可调式IR Cut滤光片,适应昼夜交替与隧道明暗变化,增强环境感知。  

AR/VR:结合偏振滤光片,减少头显设备的环境光干扰,提升虚拟与现实融合的沉浸感。  

 

小滤光片,大未来

红外截止滤光片虽不起眼,却是现代影像技术的基石之一。从让手机拍照“更真实”到赋予安防设备“夜视超能力”,它持续推动着消费电子体验的升级。未来,随着材料科学与AI算法的突破,这片“隐形滤光片”或许会成为智能设备感知世界的“多面手”,在更多场景中点亮科技的想象力。  

电话咨询
邮件咨询
在线地图
QQ客服
请您留言

激埃特光电0755-89936779

提交